Fork me on GitHub

人生七年

花了很长的时间,看完了MichaelApted导演团队制作的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有人评价说,在这部影片面前,所有真人秀都不配称为真人秀。

从1964年开始,影片记录了14个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孩子每七年的成长足迹。导演的本意,大概是要彰显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现象。直到2019年,这一系列传奇的纪录片已经跟踪了63年。当年挂着天真无邪笑容的孩子,不可避免地发胖,长了皱纹,秃了头,有了孙辈……甚至有的人已经离世。

Give me a child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这是贯穿整个影片的一句话。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负导演所望,几乎没有跳跃出自己父母原来所处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孩子仍然是工薪阶级,早婚早育、没有接受高等教育;上流社会的孩子即使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处于迷茫,也仍然能够保持着高质量的生活水准,得到美满的婚姻。只有两个人例外,一是农二代Nick,他从小喜爱天文,最终进入了牛津大学物理系,并且在美国一所大学担任教授,研究核聚变相关内容;另一个是教师的孩子Neil,他没能考上心仪的牛津大学,并且因为种种原因得了精神疾病。28岁时他流浪在英国的乡野山区,直到42岁时仍然靠着救济金过活。

人的一生太复杂,仅仅花18个小时,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的其实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小部分。但是这已经足够令人动容了。

大部分人的性格其实在七岁的时候已经确定了,但是人生并不是这样。

被一直认为“逆袭”的Nick在63岁时得了严重的喉癌,而一直被认为是“堕落”的Neil在42岁时当选了议员,得以从政。

我们没有办法预料会发生什么。

世俗的成功观念影响了我们前半生。

在学校中苦读,找一个好工作,赚钱,得到名望、权力……

然而,在人生的中后期,这样的评判标准似乎又有所不同了。

在被问起时,他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身体健康,家庭圆满,再能够多活几年,这也就够了。

在步履蹒跚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回到原始的自然的生存状态,不再追求过多的物质。在这个阶段,生命本真的和谐得以彰显,每个人都得到了自己的幸福,认为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是社会要我们渴望的东西。

但即使是这样,他们仍说,如果再来一次,也许会去更努力地学习。

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经历,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

二十岁时的怠惰会带给我们遗憾。

萨拉托夫国立大学团队建立的Codeforces网站,是每一个算法爱好者、程序员都熟知的地方。这里会定期举办算法竞赛,在其中做出题目的多少会转化成分数,进而得到排名。它是几乎所有参加ICPC竞赛的学生的试金石。

苏大ACM-ICPC小队留校的硬要求是大二Codeforces1600分,大三1900分。

我们选择了竞赛,就注定要割舍掉许多东西。因为时差问题,俄罗斯举办的竞赛往往是在中国的半夜才开始,为此我们不得不日夜颠倒。顶着黑眼圈上课,脱发,日渐油腻。

但是也渐渐变得更强了。

在这里付出的时间成本实在太高了,“坚持”变成了最可贵的品质。

我们选择参加ACM,源于热爱,却不得不以毅力为驱动才能坚持下去。大多数的我们,都不够天才。因此不得不付出努力。

他们在踢足球,我们在刷题;他们在打游戏,我们在刷题;他们在谈恋爱,我们在刷题;他们在睡觉,我们还在刷题。

我们这样做会有结果吗?

与真正的天才们的差距如鸿沟般无法跨越,被现实来回摩擦,难解的算法让人头晕脑胀,我一度怀疑自己的决心。

2月18日凌晨1点,悄悄在群里发了张比赛的截图。18届的学长来鼓励我。

他说,坚持到底。

一股暖流于是涌过心头。

我在想,我们生存于这个世界上,人间是很残酷的。

我们走在不知道有没有结果的路上。寒风凌冽,觉得很冰冷。也许最令人感动的时刻不是最后加冕为王,光芒万丈。因为竞赛注定只有一个冠军。

而是你在仍默默无闻时,有人和你并肩作战,握着你的手,说“我在。”

不要给未来的自己留下遗憾。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

人类的思考能力是造物者对这种生物施加的最大祝福。

也是诅咒。

一位朋友说,如果人际关系能够像时间一样可以量化就好了。

时间。

这是世界的第四维度,是作为三维生物的我们永远无法触及以及改变的概念。时间确实可以量化,从古时候的日晷到如今的各种精准设备,我们可以知道一秒,一分钟,一小时,一天,一年,到一辈子。

但是我们永远无法掌控它改变它。即使有很多人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想要解决外祖母悖论这样的问题,然而时间旅行和TimeMachine仍然只存在于幻想的文学影视作品当中。

或许正是因为我们是旁观者,时间才显得如此清晰。

老太太前几天去世了。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在最后进行郑重地告别,直到棺材被重重地合上,这就是一生的完结。

我们怀着再怎样沉痛的哀思也无能为力,这就是人的生老病死,这就是时间的力量。一辈子,就是一辈子。就像一秒就是一秒一样。

古来多少有权势的人想要追求长生不死,从始皇帝到天可汗,明朝炼仙丹的嘉靖……而今,尘归尘土归土。

这就是时间。我们实际上是置身于时间长河之外的,第四维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可读”而非“可写”的文件。

情感不是,人际关系不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我们是中间的一环,不可动摇的一部分。置身其中,自然没有办法观其全貌。情感之不可量化,也就可以体谅了。

《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讲的是一个以坚守执法人员的正义而自豪的保安,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发现奥林匹克公园有炸弹,疏散群众。被誉为英雄,一时风头无二。而不过短短三天后,他就被FBI列为第一怀疑对象,认为是想要出名而故意放置了炸弹。

而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最终没有奏响,FBI的探员们没有掌握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最终他得以洗清罪名。

理查德·朱维尔在影片中对他的律师沃森·布莱恩特说,“我选择你,是因为只有你没有把我当做五岁小孩,而是当作一个人来看待。”

他肥胖,激进,固执,曾有过不良记录。他一直以自己是一个“执法人员”而自傲,因此曾在高速公路上拦车查酒驾——即使他没有执法许可。然而他纯粹,善良,傻得可爱。即使FBI的探员想给他安上一个不属于他的罪名,他也仍然积极配合他们的调查工作,因为这是他所信仰的“正义”。

这是这部影片给我带来最大感动的地方。

他能有所坚持,哪怕在旁人看来那很傻。

他非常坚定地做自己,哪怕被误解。

前些天在诚品书店,买了一本赵钢老师的摄影作品集《我的大学》。他从高中开始就明确自己将来要从事摄影行业,他复读了一年,考上了大学,仅仅是想“这样做就对得起父母了”。“然后我就可以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他也确实做了他喜欢做的事情并且获得了成功。这本作品就是最好的写照。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的生活,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而当今,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大学生,是怎么样的呢?这群0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呢?

我想到自己,想到我身边的朋友。

神的诅咒。

思来想去,我们的情感脉络汇集在一个名词上。

焦躁。

焦虑而不得安宁,浮躁而惶惶不可终日。

焦躁从何而来?

源自,我们找不到自己;我们不像理查德·朱维尔一样,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们一直是被告知要去怎么做,被推着走。

说一个很残酷的现实吧。

贫富差距在我们这一代急剧扩大。阶级跨越的难度在我们这一代急剧扩大。七十年代的时候,富人和穷人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但是后来,一小部分人先富了起来。另一部分人,没有那么富。

大多数人没那么幸运,生得一个可以坐吃等死的好家庭。当然,出生在那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必定会接受到很好的教育,也不会选择坐吃等死的生活方式。

今天想要生活没有那么容易了。

江苏2016年初中毕业生人数是六十二万,参加高考的人数是三十二万,考上苏州大学需要在省内排名前一万。这所省属211高校的学生是同龄人的前1.6%,他们的本科生毕业平均薪资是5488元。而太仓这样的十八线小县城的房价都已经两万一平。

2019年的新生人口已经降到一千万,中国极有可能在五年之内迎来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的消失必将带来经济的萧条,那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将要面对的危机。

我们焦躁。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好好读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然后一路被推着走到了这里,却发现我们仍然很难取得所谓的“成功”。生活,仍然很难。读书学习,到底有没有意义?

然后仔细想想,其实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人,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人。

我的大多数同学在上大学之前并不了解自己的专业,没有想过自己以后要干什么。我们只是在应试教育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中胜出,然后倒下。

有时候我真的在想我到底为什么要好好读书。

我开始质疑自己来到这人间的动机。

老师告诉我,我可以多一个选择。工程师可以去做快递员,但是快递员做不了工程师。

冰雪奇缘中有一句台词,“Do the next right thing.”读书就是“the next right thing.”

又或许只是为了让父母满意。

这些都是答案,但都是别人的答案。

我们习惯了这样的竞争,而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又有着不安于人后的好胜心。当这样的好胜心,说得好听点叫上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躁。

因为无论如何都有人比你更强。

因为你不能捶过全世界。

平凡一生也是过,精彩一生也是过。

你无法改变时间的长度,一辈子就是一辈子。

就像老太太的一辈子,结束了就是结束了。

许多年后,很可能没有人会再记得你。你的墓碑上写着“王氏先祖”,或是张氏,李氏。然后下面放着你的骨灰盒。那就是你存在过的痕迹。

时间无法改变,在生命的尽头我们会删除所有“差异”,生命本无高低贵贱。

可是生命不是虚无的啊。

那么,你为什么要读书,你为什么要学习?

在这样,哪怕你名列同龄人的前3%,都很难凭借自己的薪资买房的世道下?

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而残酷的社会里?

一开始读书是为了取悦父母,赢得赞誉。

后来我觉得读书并不快乐。你有太多太多的压力要承受,有很多夜里你挑灯夜战而无人知你孤独,你也许很努力但是你的结果并不一定如意。

我为什么要读书?

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所说的理想不是单单“理想大学”这样一个概念,而是真正想去做的事。是你,生来必须为之的使命。

那如果我没有呢?那种名为理想的东西?

是的,你说得对。并不一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非常非常想要去做的事情,知道去从事的事业去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所有人都像赵钢、理查德·朱维尔那样坚定。

你不知道怎么做,那你应该去读书。

因为你将在充实自己的过程中探索未知的可能性。你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你明白了更多的知识,渐渐地不再会被事情的表象所迷惑。然后渐渐地你了解到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最终你找到了,你的理想。

这不是很浪漫吗?因为,非你不可。

是的,你要读书,不一定为了实现理想,更是为了找到理想。

这是我思考之后的答案。

我仍然不明晓生死之意义,史铁生曾经在地坛思考了十数年找到了答案。在书里,他告诉了我他的答案。但是那不是我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也仍然没有找到和我的焦虑泰然处之的方案。我越是学习越是焦虑,因为我不甘于平庸。这是必然存在的情感。

但我并不因为我的那些偶尔有的挫败和恐惧,焦躁,忧愁,烦恼,统而言之负能量的东西,而停下我的脚步。

无知的人不焦虑,因为他什么都不懂。似懂非懂的人焦虑,因为他懂得不够多。

我相信有一天当我们足够智慧,能够洞察世间的迷雾,能辨别黑白是非,通晓万物的道理,那时候我们不会焦虑。我们会得到由衷的快乐。

正如理查德·朱维尔一样,你要有所坚持。哪怕在旁人看来很傻。

如果你有理想,那就坚持理想。如果你没有理想,那就坚持自己。

你来人间一趟,生命必须怒放。

当我拿起相机

从2018年6月1日我买了尼康D5600为第一台单反开始,到现在已经马上接近一年又六个月了,前些天,学校有一个学生书画摄影大赛,我有意参加,在挑选符合要求的照片时却没有办法找到令人满意的可以成为作品的照片,最终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

曾向佳琪抱怨过这个问题,说,自己拍照片的举动始终是无意识的。佳琪安慰我说“你学摄影才多久呀,就想拍出多好的照片。”我深以为然。但是现在看来,这段时间其实已经不短了。在这期间,我进步了多少呢,我学习了多少呢?我在2019年之初定下一年目标的时候,曾经写下“按下第五千次快门”。这个目标现在已经达到了,但是这五千次快门中真正能被称作是看的过去的照片不超过两百张,而这两百张具有审美意义的,在我看来不超过两张。而这两张勉强可以称之为作品的照片,亦是缺乏内涵的。为什么缺乏内涵呢?因为拍下他们时,相机背后的我是无意识而被动地拍照,我缺乏主观的表达意愿也缺乏用相机表达我意愿的能力。

我们不应该否认相机作为相机本来的功能,也即是“记录”的功效,但是摄影不同于拍照的最大一个特点,也正是摄影之所以可以自诩为艺术的原因,和绘画,和音乐,和雕塑和其他一切美学意义上的途径相同,摄影应该作为一种“表达”创作者想法的途径。

我的作品缺乏这种表达。

即使这一年半以来我看了很多很多的书,我了解了构图,我学会了后期,我知道前期的各种参数,我知道什么条件下该使用怎么样的快门速度曝光度和光圈,我可以使用三脚架和滤镜,但是我依然称不上得其门道。说到底,我缺乏系统化的学习,但是这不是问题的关键。我看了很多很多的照片,从糖水片到大师的作品,或多或少确实提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但仍然缺乏本质上对美的敏锐,否则我又为何对于创造美这一件事感到无力呢?

我买了第二个镜头,可正如人们所说,摄影重要的不是相机前面那个头,而是相机后面那个头。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在按下快门的时候缺乏思考。

也有摄影师说过,“我拍照片只是想看看这些东西拍成照片是什么样子。”但是这不是按下快门的时候不经过脑子的理由。摄影之不同于拍照就在于它不是看到了什么就拍,而是想好了拍成什么样才拍,所谓胸有成竹是也。没有思考,这个相机的感光原件与光线反应的瞬间就不配称之为摄影。没有思考,相机后面的那个脑袋的主人就不配被称为摄影师。

在今天,手机的拍照性能越来越强大,在光线好的时候,因为其像素高,甚至可以媲美微单。我想起我最开始,也正是因为我用手机随手拍的几张夕阳,被妈妈盛赞,于是便自傲不已地认为自己有摄影上的天赋。那时的照片是无意识的,而到今天,我拍的照片仍然没有摆脱这样的范畴,这一年半以来,我的长进寥寥。在圈外人看来,或许可以冠绝朋友圈,收获一大批赞赏和好评,但是在真正懂摄影的人看来,却是太过乏味而无趣了。

正如安塞尔亚当斯所说,“You don’t make a photograph just with a camera.You bring to the act of photography all the pictures you have seen,the books you have read,the music you have heard,the people you have loved.”安塞尔亚当斯以其风光摄影作品而闻名,并不是只有人文主题的照片可以拍出思想的,风光,或是其他,也照样可以。我始终没有以靠摄影为生的想法,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兴趣爱好,虽说与此,但我的初衷并不单单是为了“记录”和拍照。在我眼里相机不应该只是用来截取时间以供回忆,因为回忆是太私人化的体验。它还要让时间长河里那些独属于我的美好变得熠熠生辉,让它人能感知到其美和其珍贵,这样,那个瞬间才能真正变为永恒,对于这个多彩的世界的爱才能被真正传达到。

以此自勉,我将用一生追逐光透过叶子的缝隙洒在地上的影子的瞬间,追逐西边的太阳把云彩映成橘红色的瞬间,追逐水滴落下溅起浪花和涟漪的瞬间,追逐美,自由和爱。

南昌杂记

有的人带着思念回家,有的人陪着自己出走。

——记我的第一次独自旅行

1.绿皮火车

早在暑假之时,就有独自出走的想法,而终于在今天,借由探望同学的借口得以实现。
第一次坐上绿皮火车,脏,几只苍蝇在车厢内纷飞。挤,即使是一个人在过道中也难以通过。
算来,已经有几个小时没有上厕所。一个人带了个大箱子,背着个大背包,最担心的是回来之后自己的行李不翼而飞。

肚子已经开始有些咕噜叫,中午吃了什么呢?有些不记得了。同行的旅客都拿出自己的干粮,我只带了一瓶农夫山泉。
躺在最上铺的我没有办法直起身子,也看不到外面的风景。

但是这一切,却不成为我抱怨的理由。我不想抱怨,因为,我喜欢这个慢吞吞的小车厢。

我喜欢听坐在窗边的陌生人互相攀谈,聊到自己的故乡。他们一个已有了许多白发,一个打扮时髦,看上去不比我大几岁。他们一个说话带着许多口音,另一个的普通话说的比北京人还溜。他们或许从未相遇,今后也再不碰面,但是在此刻他们相谈甚欢。这样神奇的缘分,这种人世间的因果令我着迷。

看不见窗外的风景,却能看到铁轨。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铁轨上,周围的一切快速倒退直至模糊而不可辨。渐渐地,黑夜来临。车窗上显示出拥挤的车厢内的反光,似乎这拥挤的空间凭空扩大了一倍。这梦幻的光景令我着迷。

那些孩子撒娇的言语,方便面的香气,打电话的声音,那好奇的打量着周边人的眼光。这一切让我确凿万分地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人间,以及自己确实活着这一事实。这烟火气让我着迷。

飞机太快,而优质的空乘服务似乎更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人与人之间总是来不及熟悉,就已经分道扬镳。

过客始终是过客,只是相比于匆匆一面就别离的过客,能够聊上两句自己的经历的过客,这样的关系更让我觉得浪漫。

那一瞬间,在这个小小的绿皮车厢里,一群从不同的地方走来的陌生人,他们的生命在此时此刻汇聚在一个点上,有过小小的缠绕。这小小的交叉会在他们生命中留下小小的痕迹,即使那终将被忘记,但它曾经是那么美丽。然后,他们再匆匆奔向自己的人生,并且,不再重叠。

这就是过客的含义。

老人说,他喜欢绿皮火车。

我也是。

2.缺憾寄付余生

遗憾于我们没能坐上曾是第一高的摩天轮

手挽着手,狂热的游人

吐出的气息灼热了我们的体温

难忘于我们一前一后蹬着脚踏车

柏油马路上,翻滚的双轮

是我们最好的青春

那些未能完成的缺憾

我请求将他们、寄付余生

3.老友

那是五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和他坐在操场旁的木椅上。我是班里的尖子生,有望考上当地最好的高中,而他当时的成绩却够不上沙高的分数线。

“如果中考的时候,我考差一点,你考好一点,或许我们能一起去沙高做舍友。”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继续在一起了。心里如是想到。

幸运的是,我们一起去了省太高。

四年后,一个炎热的夏天。高考结束,他去了南昌的学校,我留在苏州读书。那个暑假是我们最快乐的暑假,没有作业的束缚,没有考试的压力,拉上三五好友,三天两头聚一聚,常常在群中连麦到夜半三更。

我们的群叫做“老友”,而把我们这群初中时候的老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竟然是游戏。从球球大作战到王者荣耀……也正是通过这个纽带,我们到今天仍然是很好的朋友。反而是高中的伙伴,在上了大学之后渐渐听不到他们的消息了。

初中时候曾一起去的lim’s coffee已经在高一的暑假关了,之后,我们就去KFC。南洋广场的角角落落里布满了我们的足迹。

陆懿斌在2019年的暑假找了女朋友,张雨芊。也是太高的同学,拥有相同的交友圈。在我眼里,愿意将自己的伴侣介绍给自己朋友们,接纳他进入自己的社交圈,这是一种坦诚和信任。
2019年12月30日,老友们送给我许多礼物。出生以来第一次收到过这么多的祝福竟然是在离开家乡后。

友谊之珍贵,后来我终于确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4.南昌

说到南昌,是什么带给我最深的印象呢?

去的地方不多。滕王阁,八一纪念馆,八一广场,699文化创意园,南昌之星摩天轮……


这座城市有着红色的基因,有着历史的积淀,然而正如所有的省会城市一样,也不缺少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


这不是一个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城市,也因此,行程不那么匆忙。去过成都,成都人引以为傲的慢节奏的生活,我在南昌也能找到。傍晚,夕阳西下,总有些小巷子里,摆着桌椅,坐着几位老人,摇着纸扇,用南昌的语言在说一些他们的家长里短。

那不是我的故事,但那是确实发生的。在那一瞬间他们走进我的生命里了。

黄昏之诗

在架柱桥高处令人神迷的翼翅上最后而漫长的行程

在我们脚下,风在摸索船帆

而群星强烈地搏动

夜的滋味我们仔细品尝,为阴影所穿透的夜,重又成为我们肉体的一个习惯。

我们交谈的最后一夜,在海上的距离将我们隔断之前

宁静还是我们的

嗓音在其中草地般闪烁

黎明还是一只鸟,迷失在

这世上最为遥远的卑鄙之中

最后一夜,它受到你保卫

免遭缺席的大风劲吹

在告别的内部是悲剧

正如一切事情的内部,时间昭然可见

难以忍受的是认识到

我们并不拥有相同的星空

当暮色在我的院子里成为宁静

清晨会从你的纸页里升起

我的寒冬将是你盛夏的阴影

而你的光明将是我阴影的荣誉

我们理应团结在一起

两副嗓音理应和如一

正如日落西山时的强烈与温馨

太阳坠下地平线

江水的波涛隔断了我们声嘶力竭的呼喊

群星不再闪烁

宁静不再属于你我

温暖的草皮变得冰冷

未曾告别,已迎来永夜

你仔细品尝

夜的滋味,是我的阴影被揉碎

我的血,我的骨,我的心髓

我们曾经团结在一起

纠结在彼此的掌纹中

品悦着辛波斯卡的诗集

道不完琐碎与短长

若相遇是可以期待的

告别何以谓之告别

我不曾保卫最后那一夜

它本就不属于你我

我要还给你黎明

还给你阴影的荣耀

让我的塑像碎裂在那一个冬夜的星辰里

让云朵倒流,让月亮坠下

让表达者挣脱被误解的枷锁

让倾听者刺破了澄澈的双眼

然后让我的肉体埋葬在秋的落叶下

土地里,浇筑着我的心头血

春天的樱花还会开得绚烂

  • Copyrights © 2020-2024 Rye
  • Visitors: | Views:

请我喝杯咖啡吧~

支付宝
微信